胡永嘉
党校为党而建,因党而兴。1933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在江西瑞金苏区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这是中央党校的前身。中央党校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的领导骨干和理论人才,深入了解中央党校建校早期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艰辛探索,可为推动党校事业不断前进提供经验和借鉴。
建于苏区,在战火纷飞中成长
1933年3月,为纪念马克思逝世50周年及“大批训练新的工农干部,以适应目前革命与战争的需要”,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在瑞金叶坪洋溪村创办,任弼时、张闻天、李维汉先后任校长,杨尚昆、董必武、冯雪峰先后任副校长。那时候,苏区经济困难,又经常面临国民党军队的轰炸和围剿,学校机构比较精干,师资比较短缺。学校内设教务处、总务处、教材编审处、列宁室等机构,开设3种类型的训练班:新苏区工作人员训练班、党团苏维埃工会训练班和高级训练班。培养目标是使学员们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斗争中去,成为党、团、政府、工会、妇委和白区工作的骨干。专任老师只有成仿吾、冯雪峰两人,张闻天、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则纷纷充当兼职教员。1933年4月底,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迁至沙洲坝镇大埠村黄竹堪下,1934年7月迁驻云石山乡田心村,同年10月随红军主力长征。
长征胜利,中央及时恢复办学
1935年10月,党校人员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1月,中央决定恢复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办学,与“中共陕北特委党校”合并,并改名为“中共中央党校”(简称中央党校),董必武任校长。中央党校仍由中央组织部负责管理,招生和分配由中央组织部干部科具体负责。
1936年6月底,中共中央机关从瓦窑堡移驻保安县(今陕西省志丹县),中央党校也随同进驻保安。党校机构除校部外,还包括1个高级班、4个普通班、1个工会工作班、1个白区工作班、1个研究班(师资班)、1个少数民族班,学员共400人。10月,中央党校迁移到定边。红四方面军党校与中央党校合并,学员增至700多人。
进驻延安,办学体系逐渐成熟
1937年2月,中央党校进驻延安,党校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党校的组织结构没有大的变化,但班次设置变动较大,即不再按研究班、高级班、普通班设置班次,而是按数字顺序编为7个班。当时的班次设置:一、二班主要是红四方面军的干部;三班是根据地外来的知识分子;四班主要是陕北地、县级干部;五、六班是老干部、高级干部,还有部分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干部和刚从敌人监狱里出来的干部;七班是少数民族干部。5月,李维汉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成仿吾任教务处主任。教务处下设政治经济学、党的建设与群众工作、中国问题、军事4个研究室,负责全校5门主课(哲学、政治经济学、党的建设、中国革命问题、马列主义和游击战争)的教学。从1937年至1939年,全国各地革命青年奔赴延安,其中有不少人被分配到中央党校学习。延安是中央取得的第一块较稳定的根据地,党中央对干部教育非常重视,在这个时期名师大家纷至沓来,王学文、艾思奇、吴亮平、张如心、刘芝明、王思华、何思敬、何干之等纷纷担任中央党校的专职或兼职教师。
1940年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规定,“为了巩固与发展党,各地党的领导机关均应办理党校以加强对党的干部的马列主义教育”。党校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与实际来教育干部”。党校教学的中心目标是“求得理论与实际的一致”。“为了培养更高级的干部,各地党的领导机关须有计划的尽可能的派送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干部送中央党校及马列学院学习。”
在毛泽东亲自指导下,中央党校在延安时期经过了3次改组。第一次改组是在1941年底,中央决定由任弼时、陈云、邓发、王稼祥、张闻天组成中央党校管理委员会,同时决定将军政学院合并入中央党校,在延安的七大代表也编入中央党校,并从中央机关选调一些高级干部入中央党校学习。中央领导和专门学者任各课教授,课程重新编排,提高入学标准,进行编级考试,教育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所学与所用一致。毛泽东亲自主讲哲学、中国近代革命史、新民主主义论。这次改组健全了学校组织机构,延长了学制,班次设置由数字编班改为按文化程度编班,教学方面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大了时事问题的比重。
为进一步破除思想上和教学上的教条主义,更加彻底地推进整风运动,1942年2月,中央党校再次改组。改组后的中央党校与以前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央党校直属中央书记处并由毛泽东负责政治指导,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废除了原有课程,只学党的路线,并且以整风为主要任务。
1943年3月,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决定对中央机构进行调整和精简。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中央党校第三次改组。改组后的中央党校设2个部,第一部学员为地委、旅级以上干部和少数地委以下的七大代表,军事学院高级班全部合并到第一部;第二部学员为县团级干部。5月,中央决定中央研究院(原马列学院)并入中央党校,作为党校第三部,学员多是知识分子、文化界人士。第四部学员多是工农老干部,在整风学习的同时还学习文化。
1944年2月,中央根据西北局建议,决定将西北局党校合并到中央党校,组建中央党校第五部。后来又组建了第六部。这样,中央党校的组织机构再次进行调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一部主要培训对象是党的高级干部和来延安准备出席党的七大的代表及候补代表。二部共有17个支部,规模最大,主要培训对象是地方中级干部和军队团级干部。三部是由原延安中央研究院和延安中央文联、西北抗日文工团等单位合并组建的,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党员知识分子。四部是以原军事学院高级班学习组为基础合并而成的,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军队高级干部。五部驻延安七里铺,主要培训对象是陕甘宁边区县级干部。六部驻延安马家湾,主要培训对象是从敌后根据地来延安进修的县、区级干部和投奔延安的青年知识分子。这是革命年代党校办学规模最大的时期,学工人员最多有6000余人。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前线和后方都需要补充大量政工干部。1948年7月,中央决定创办高级党校,名为马列学院,以刘少奇为院长。学院的任务为比较有系统地培养具有理论的党的领导干部和宣传干部。1949年3月27日,马列学院由建屏县李家沟口村迁往北平,中央党校的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